如今社会看重学历,实际上古人也是有学历之说的,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书生寒窗十年去参加科考,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高中,能够成功入仕,有份好工作。
秀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扇门,成了秀才就说明你已经真正走上了科举之路。在成为秀才之前还有两轮考试,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,称作生童,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小学生,生童平时学习四书五经,等学的差不多了就参加“小升初考试”也就是县试和府试,考中了之后就成了童生,相当于如今的初中生。童生 继续学习,学成之后参加院试,也就相当于如今的中考,中考之后考上“高中”才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秀才,也就是如今的高中生。
古代经常称呼秀才为穷酸秀才,让我们都觉得秀才没本事,但其实能成为秀才也是经过了精心选拔的。成了“高中生”的秀才,在古代也不在少数,但是秀才并不能做官,要想入仕还得继续考,就像现在高中生也是一大堆,要想有出路就得考大学。
各地的秀才都要到各省城参加乡试,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“高考”,一般在秋季举行,考过了便是举人,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,唐伯虎就是解元。乡试三年举办一次,倒是更像如今的高考,“高中生们”苦学三年,就是为了参加这一次“高考”成为举人。但是古代成为举人要比如今考大学难得多,古代乡试,每次全国只录取一千多个举人,每个省的指标名额都不同,要考上举人是很难的,成为解元就更难了。
以上这些只是将古代科举和如今的升学制度放在一起来说的,实际上古代的科举制度要比如今的升学制度难得多,古人的文化也要比今人高的多。仅从秀才来说,古人能考上秀才的大多都已经到了加冠的年纪,十几岁变成为秀才的还是极少数,而如今的高中生数不胜数。而且古代院食的通过率也并不高,大县15人,中县10人,小县5人,这个比例与如今的高中生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而能够通过乡试的几乎也是千里挑一,只有2%的通过率,也就是说一万人里只有200人能成为举人。举人的学历相当于如今的本科大学生,但是其文化程度要比如今的大学生高的多,古代的科举是纵向考察,如今的学生是横向发展,涉及的知识更多更杂,就是如今的研究生遇见古代的举人,也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