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学良不抵抗的背景
1931年9月18日,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世界的“九一八事变”,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。而在此时,辽宁地方军阀张学良则采取了一个不同于其他抗日英雄的决策:不抵抗。这个决策引发了众人的质疑和不解,那么,张学良不抵抗的背后原因是什么?
张学良与日本的协商
其实在9月18日之前,张学良已经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。早在1931年2月,日本同意向中国提供5亿日元的“协约贷款”,张学良为了筹措军饷,迫不得已接受了这笔贷款,并同意根据日本的要求提出《中日共同宣言》。这份宣言被日本宣传为“中日两国平等互惠、共同发展”的友好宣言。但实际上,该宣言中规定了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,如禁止第三国的军队驻扎等,沦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筹码。
9月20日,张学良和日本签订了《关于东北三省问题的协定》,其中规定日本不得干涉中国国内事务,但却要求张学良承认“中日共同管理东北三省”,并放弃东北三省的主权。这份协议事实上是中国东北沦陷的开始,张学良成为了叛徒。
张学良与国共合作的变故
除了日本入侵,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共两党间的合作破裂。在九一八事变之前,张学良曾在一定程度上与蒋介石进行了合作。但在1930年春天,张学良突击解散了中共代表在他的军队中的组织,解散反动团体,被迫中断与共产党的合作。这样,张学良淡化了抗日的情绪,开始向日本投降。
张学良个人经历的影响
张学良从小在军阀父亲张作霖的影响下成长,成为一个有权有势的少年,受到家族式政治的限制。1919年,张学良被扔进黄河,几乎溺死。此后,他对家族式的统治不满,重新审视政治观念。1928年,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地位,成为东北“军阀王国”的主人,张学良把他的父亲的老部下改组成“八大山人”的画家团,开始向良善、仁慈、和平的形象靠拢。因此,张学良在抗日问题上选择妥协和投降,并不是因为他内心丧失了民族自尊,而更多的是他内心复杂的个人经历。
结尾
因此,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有很多,不光是单纯的个人经历和利益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,同时也有日本和蒋介石等多重因素的作用。但不管当时的政治背景如何,张学良的行动在历史上被视为了背叛和投降。对此,我们不停地反思,不忘历史,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民族的发展之路。